加入收藏 | English

探寻乡土记忆 助力文化共富——文旅学院师生开展乡村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 时间:2023年03月31日 19:01:28 点击数:

3月27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小分队走进海宁市盐官古城的晴雨楼乡村博物馆和海宁市云龙记忆馆,希望了解乡村博物馆的运营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

晴雨楼乡村博物馆是拥有从汉到清,几乎一部完整的“古砚史”的乡村古砚博物馆。据此,队员们对晴雨楼古砚进行了整体参观。同时,负责人宋馆长接受访谈,队员们与宋馆长开展了对该馆的修建年代、主要活动、客流量、存在困难等问题进行访谈。

与宋馆长聊晴雨楼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晴雨楼乡村博物馆修建的初心是展示砚藏品、弘扬和传承砚文化。我们还了解到目前乡村博物馆的“生存问题”,博物馆经营正面临着资金短缺、专业人员匮乏的难题。会议中,当提及到“乡村博物馆对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会产生哪些作用”这个问题时,宋馆长说了一句令成员们印象深刻的话:“总比他们在外面吃臭豆腐强。”幽默风趣的回答透露出一个真谛:乡村博物馆在用潜移默化的形式留住民族的记忆,传承民族的命脉。

宋馆长在最后说到,不希望我们未来的发展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希望把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沈主任介绍云龙博物馆陈列相册

随后,我们还走访了云龙记忆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云龙村因“亩产千斤桑百斤茧”蚕桑生产佳绩闻名中外,先后获得国务院两次嘉奖,吸引了38个国家、85个代表团,全国24个省、63个县市前来考察学习。据此,沈主任带领我们参观了云龙记忆馆内部。

沈主任为我们介绍了云龙记忆馆陈列内容,云龙蚕桑记忆馆以海宁蚕桑特色村云龙村为缩影,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主题展现江南地区蚕俗文化、蚕桑产业风貌,场馆收录了自南宋以来云龙悠久深厚的蚕桑历史和人文资料共50万字。云龙记忆馆建设的初心和目的是传承蚕桑文化,发挥了乡愁纽带作用。在谈到未发展规划时,沈主任表明,未来云龙博物馆将开展配套的研学活动。

参观博物馆

戴书记提到,云龙记忆馆每年都会举办文化节,现在养蚕的很少了,要传承下去,这现在也是文化的根基。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通过走进乡村博物馆、访谈博物馆负责人,我们小组成员对博物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历史文物的感悟更加具体。同时也增进了小组成员对专业的理解,激励小组成员在实践中汲取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

汤曼群:这次实践,我们走进有着悠久历史的浙江嘉兴的乡村博物馆,发掘了藏在乡村博物馆中的特色和不足。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在实地调研的乐趣。并在其中寻找到了能教育我们,让我们有所感悟的亮点,乡村博物馆的展品和介绍都在引导我们去感受、了解乡村博物馆内蕴含的知识。

同时,虽然实践是那么短短一会儿,却让我了解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让我发现自己还需要不断地成长,为了以后在社会中不是那么难走,为参与社会打下基础。

刘祖医:此次社会实践我认识到,只有亲身去经历、去感受,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物的魅力,只有走近这些文物,才能让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实地调研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还能锻炼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大家领略了乡村博物馆历史文化底蕴,每个文物都有背后自己的故事,激励了小组成员探寻民族文化记忆、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决心。

指导老师:沈旭炜(文化和旅游学院)

团队成员:21旅管刘倩、21艺科汤曼群、22旅管刘祖医


图片、文字素材 由实践团队提供

责任编辑:刘祖医(22旅管4班)

采访时间:20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