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好、传承好、利用好。”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做出重要批示,杭州积极整合大运河沿线众多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了大运河文化带上的璀璨明珠。
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运河临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对大运河临平段沿线的实地调研,试图在梳理当地文旅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大运河临平段的文化辨识度,并尝试制作旅游宣传短视频,助力大运河临平段文化辨识度重塑提升。
正值七月,夏日炎炎,实践团成员分三次走访勘察了大运河沿线重要文旅场所,在走访的过程中团队发现,大运河临平段拥有非常丰富的文旅资源。作为大运河杭州段的北门户,上塘河、江南运河杭州塘、京杭运河二通道三条运河在临平境内实现三河交汇、古今并流。围绕着运河,临平形成了“北田园湿地、南城河绿地”的半自然生态格局,汇聚了农耕文化、漕运文化、水利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传承了风味美食、传统技艺、曲艺表演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平塘古镇广济桥
临平物产,摄于临平方志馆
如何增强市民游客对临平段大运河的文化感知度?
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塘栖古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1986文创园、五杭古市集、江南水乡博物馆、沾桥老街等临平运河沿线文化旅游场所,试图找到破题关键。
实践团成员代入游客视角,沿路寻找带有运河元素的宣传标语标志,发现在旅游景区标志、店铺场景营造、文创产品logo、社区廉政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丰富的运河元素。此外,在临平运河沿线展馆中,也有大量运河要素的体现。如塘栖景区的朱炳仁大运河艺术馆、运河谷仓博物馆、运河遗产塘栖广济桥展示厅等,1986大运河文创园中的大运剧和大运河艺术空间开馆展等都在场馆名字中含有“运河”字样,相关宣传资料也对临平运河文化进行了介绍。
走访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分为三个小分队,对运河沿线游客和市民进行了随机访谈,以获取游客对于运河沿线景点游玩的直观感受和评价。从不断的交谈中团队了解到,大部分游客都知晓大运河的存在,但是对于拱墅段大运河的印象更为深刻,让实践团队更加意识到临平段运河文化辨识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发展空间。
根据实地调研所呈现的运河文化宣传与市民游客感知之间的差异,团队成员尝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结合自身专业,对大运河临平段的文旅宣传做了相关尝试。
6月28日至6月30日,实践团队走进沾桥村进行宣传视频拍摄,沾桥村距运河不足千米,且当地街道建设整齐美观,商店鳞次栉比,物产丰富,于是实践团队着眼于莲藕、茭白、马蹄等农产品和历史悠久的古街古桥,提取了有代表性的景观,将它们框进摄影机里,剪辑成具有沾桥特色的宣传视频,让这个“骑”在运河上的的村庄,能够像运河一样流动起来。后续团队将继续在沾桥村的各平台媒体上发布宣传视频,为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拍摄小组在沾驾桥和沾桥莲藕种植基地拍摄
沾桥老街宣传视频封面
未来,“运河临风”团队将持续为大运河临平段的文旅融合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过更多元化的宣传手段和创新性的文化活动策划,进一步提升临平段大运河的文化辨识度与旅游吸引力,让这条流淌千年的文化之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实践团队
浙外“运河临风”社会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
来晓维
队长
22会展1班 俞程嘉
队员
22会展1班 丁 楠
22会展1班 胡雅梅
22会展1班 李茹欣
22会展1班 余嘉怡
22会展1班 李扬莹
22会展1班 姚 婷
22翻译2班 谭一佳
撰稿:俞程嘉
图源:丁 楠、谭一佳、胡雅梅
排版:王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