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下午,北大-浙外国际传播赋能文旅人才班开班仪式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图书馆 “一带一路” 书库举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田丽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柴改英教授等领导嘉宾与40名学员,共同见证这一跨校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启动。

跨校合作启新篇,三大亮点引期待
柴改英副校长在致辞中回顾与北大合作的“赋能”系列人才班的历程,介绍此次人才班整合两校师资,围绕 “文化-旅游-传播-技术”四大维度,带来系统立体的学习体验。她认为,此次“赋能”系列2.0人才班有三大亮点:一是破界融合,课程涵盖国际传播话语、文旅产业规划等模块,打通 “文化→产品→传播→运营” 全链条;二是实践为王,结合暑期小学期学员将深入真实场域,在 “策划—创作—执行—传播” 中积累实战经验;三是开放协同,通过前沿理论学习与研讨分析,提升学员跨文化叙事与全球传播能力。
柴改英副校长对学员提出三点期许:做中华文化 “解码者”,挖掘浙江文化基因;做中国故事 “创作者”,善用新媒体手段;做文明互鉴 “推动者”,坚守文化自信并保持开放包容。


首期讲座聚焦创新,权威解读引深思
田丽教授以《新媒体与文旅IP运营》开启首场专题讲座。她从“五一”旅行攻略切入,结合自身经历,围绕文旅IP定位、新媒体视域下的文旅IP、文旅+IP协同融合、文旅 IP 出海四大板块展开讲解。
田丽教授指出,在文旅资源同质化背景下,新媒体赋能工具虽多,但科技不能喧宾夺主,文化表达需立足自身土壤创新。她通过虚拟展厅、慢直播等案例,强调新媒体产品要兼顾内容、形式与情景,文旅国际运营需遵循国际平台规则。在文旅IP共生方面,她以阿那亚社区为例,说明平台化运营逻辑的重要性。谈及国际传播,她以菊与刀、饭圈文化等为例,强调应摒弃自我中心,从他人视角讲好中国故事。


48学时课程体系完备,助力中国故事全球表达
本次培训持续至7月,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程24学时。北大和浙外教授将聚焦“文旅创新与科技融合”,解析新媒体与文旅 IP运营,探讨生成式AI等技术对文化遗产叙事的重构,通过案例揭示文化科技融合趋势,研判大语言模型应用挑战,还将通过大运河文明互鉴等研究,培养学员战略思维与实操能力,推动中国故事全球化表达。

本次开班仪式由文旅学院党委书记范芸芸主持。文旅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瑾、数字文旅系教师李娜以及本次人才班班主任、国际文旅系教师吴清月参加了开班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