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人工智能浪潮重塑知识边界的今天,阅读的意义愈发超越信息获取的层面,成为守护深度思考、涵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锚点。浙江外国语学院第十四届“书香弘文”读书节暨第三届行知文化节以“AI启智·阅见未来”为主题,既呼应技术变革的澎湃脉动,更彰显对“慢阅读”价值的坚守。在这场智慧与情怀交织的盛会上,文旅学院22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吴籽言以青年阅读者的身份,用真挚的笔触与锐利的思辨,书写了一代学子对知识的炽热追求。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22旅管1班的吴籽言。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浙外,用“书”写我的阅读旅程。一共分为四个篇章。
关于作者,我是一名学旅游管理同时热爱阅读的人,阅读始于自我提升的渴望,它像一颗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对知识的炽热追求。
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我书写了阅读方法篇章
在构建个人阅读系统的过程中,我探索出四个关键维度:
第一是节奏式阅读。面对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这样的作品,我会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明脉络;读到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时,则放任想象力在赛博空间漫游。这种主被动交替的阅读方式,不再仅限于“读”,而是与作者对话,把握情绪波动,掌握阅读乐趣,加深我们的记忆和思考。
第二是阶梯式阅读。翻开艾略特·阿伦森的《社会性动物》时,我会先通读基础概念,建立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地图;然后精读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这样的畅销经典,掌握说服策略的实战技巧;最后攀登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的高峰,揣摩卡尼曼如何用双系统理论重塑决策科学。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路径,不再只是“收集观点”,而是像登山者适应不同海拔那样,让思维在持续挑战中进化,将浙外图书馆的藏书转化为认知进化的阶梯,最终俯瞰整个领域的知识全景。
第三是思辨式阅读。打开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时,我会不断追问:如果由我来写“游戏规则”这一章,该如何展开哲学思辨;阅读瑞·达利欧《原则》时,又会思考达利欧的“极度透明”原则如何融入我的工作学习体系?这种以创作者视角介入的阅读方式,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像与作者隔空辩论,将彼得·考夫曼《穷查理宝典》中的多元思维模型拆解重组,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武器。
第四是游记式阅读。合上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后,很多人可能只记得“课题分离”这个术语。我的方法是:读段落时标注“自卑情结”等关键概念,读章节后整理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框架,全书结束时模拟给朋友讲解“如何获得自由”。记录的文字不仅是对抗遗忘的思维路标,更是在重读米哈里《心流》时能清晰看见自己认知成长的轨迹——就像旅行时通过日记重现沿途的风景与感触。
广纳博取,日积月累
我书写了阅读活动篇章
当个体的阅读星火汇聚,便成就了“青春+”读书会的燎原之势。我目前在校内图书馆创办了两期“青春+”读书会。号召更多同学加入阅读、爱上阅读,成员近30人,线上线下共阅读过《人类简史》《认知觉醒》等书。我每日在群内发布任务,相互激励完成阅读输出。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这份热忱还延伸至纯真年代书吧等的深夜畅谈。
我们共读的《人类简史》描绘了人类从智人出现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程。通过“为什么‘智人’就能战胜其它物种,获得胜利?”的话题探讨,我们跳出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开始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书中对于人性、道德、自由等话题的探讨,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努力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时代青年。
日新月异 驰而不息
我书写了阅读成果篇章
翻开我的阅读年鉴,87本书籍串联起365个晨昏。这是我过去一年中所阅读的书籍清单以及部分已经整理完毕的详细读书笔记。
未来从不是一种确定的存在,它更像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每个人都是作者之一。站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之巅,我们要做执炬者而非逐流者。让算法帮我们检索知识,但永远把思考的主权紧握在手,真正的智慧,永远生长在理性与感性的交汇处。
行文至此,无可悔矣。我想邀请在座各位成为这本书的合著者。当知识融入血脉,当思想点亮双眸,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永不完稿的创作现场!